《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教育部深刻指出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就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本课程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课程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生学习、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的: 1.提高和强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帮助学生积累本国语文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2.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 3.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 采用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并重、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应用文写作。主要包括应用文概述、行政公文、日常类应用文、事务类应用文、书信类应用文、求职类应用文。使得学生了解常用应用文体,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写作能力。 第二部分,文学欣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三个专题。说明其在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介绍不同文学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等等,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四、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 授课对象:高职一年级所有专业学生 五、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32 学分:2 六、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古今贯通、中外对比)、多媒体教学等。 七、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出勤+作业)30%+课堂表现20%+期末考试成绩50% 八、教材: 《应用文写作实训教程》(马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文学欣赏》(阮航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