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悦读》课是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通识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有力补充,并与《大学语文》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集知识、兴趣、素质培养目标于一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传承优秀文化,铸就人文精神。因此,本课程本着体现人文性、审美性、科学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并力求凸显四者融合的特色,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同时融进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呈现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科学性、工具性和开放性。并坚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线,精选蕴含着人类最宝贵、最优秀文化精神的经典作品,使学生在"悦读"中欣赏经典,在审视和鉴赏中,了解中国文化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掘人文精神,探讨人生价值,树立人生信仰,拓展语文素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阅读习惯,培养职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自学能力、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感悟,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技"并修、和谐发展的人。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准确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文学作品,能读懂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口语交流和写作中,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思想、情感、观点等;培养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文学分析鉴赏能力,能够阅读、分析、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学习普通话语音,规范、纠正方言,培养普通话语音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阅读、理解作品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去理解作品,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探究,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探究质疑精神、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方法、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与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唤醒其道德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其健康文明的习惯与道德意识,铸造其人文精神,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培育其文化自信,提高其整体素质,做到"德技"并修,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在情感、毅力、意志、信念、伦理上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悦读"和"普通话语音训练"两大模块组成,"悦读"包括"悦读点亮人生"、"品读生活情趣"、"浸润家国情怀"、"思齐砥砺人生"、"漫步历史今天"、"博览科技文化"、"徜徉艺术长廊"七个部分,"普通话语音训练"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和语音基本知识"、"普通话声母及其辨正"、"普通话声母及其辨正"、"普通话语流音变"四个部分。采用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 其中,"悦读点亮人生"部分为《漫谈"悦读"》,为总揽"悦读"部分,其余6部分内容以中外文学(小说)经典名著和生活、哲理性经典名著为主体,以历史文化经典名著为辅、以艺术、科技文化经典名著为补充,这6方面内容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教学内容侧重于挖掘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和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外优秀文化的介绍,从启迪学生的思想、心智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教学,使《悦读》课教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相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普通话语音训练"部分以"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为总纲,总揽其余四部分内容,着力于语音基础、朗读、说话三个内容的训练指导,这两方面内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互为训练,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四、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文学与艺术发展中心的老师和此专长的老师 授课对象:高职一年级学生 五、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学时:32 学分:2 六、教学方式:采用"课前导引、课堂讨论、精讲作品、启迪感悟、课后延伸"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古今贯通、中外对比)、师生和生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课程平台、网络教学等。 七、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出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线上)30%+作业成绩(探究性作业)40%+期末考试成绩30% 八、参考教材: 1.马琳、王移山.高职应用语文教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聂凌燕、刘秀华.文学与人生 校本教材 3.阮航.文学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邹永常. 文学与人生[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高永江.中外文学名著导读[C].科学出版社,2020. 7.魏汉武、魏臣波.普通话与职业口才训练教程[C].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悦读》课是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通识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有力补充,并与《大学语文》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集知识、兴趣、素质培养目标于一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传承优秀文化,铸就人文精神。因此,本课程本着体现人文性、审美性、科学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并力求凸显四者融合的特色,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同时融进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呈现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科学性、工具性和开放性。并坚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线,精选蕴含着人类最宝贵、最优秀文化精神的经典作品,使学生在"悦读"中欣赏经典,在审视和鉴赏中,了解中国文化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掘人文精神,探讨人生价值,树立人生信仰,拓展语文素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阅读习惯,培养职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自学能力、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感悟,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技"并修、和谐发展的人。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准确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文学作品,能读懂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口语交流和写作中,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思想、情感、观点等;培养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文学分析鉴赏能力,能够阅读、分析、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2.通过阅读、理解作品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去理解作品,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探究,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探究质疑精神、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方法、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与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唤醒其道德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其健康文明的习惯与道德意识,铸造其人文精神,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培育其文化自信,提高其整体素质,做到"德技"并修,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在情感、毅力、意志、信念、伦理上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7个模块组成,分别是"悦读点亮人生"、"悦读生活万象"、"浸润家国情怀"、"思齐砥砺人生"、"漫步历史长河"、"博览科技文化"和"徜徉艺术长廊",采用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 其中,"悦读点亮人生"部分为漫谈"悦读",为总揽课程,其余6部分内容以中外文学(小说)经典名著和生活、哲理性经典名著为主体,以历史文化经典名著为辅、以艺术、科技文化经典名著为补充,这6方面内容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教学内容侧重于挖掘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和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外优秀文化的介绍,从启迪学生的思想、心智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教学,使《悦读》课教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相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四、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有此专长的老师 授课对象:高职一年级学生 五、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 学分:1 六、教学方式:采用"课前导引、课堂讨论、精讲作品、启迪感悟、课后延伸"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古今贯通、中外对比)、师生和生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课程平台、网络教学等。 七、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出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线上)40%+作业成绩(探究性作业)30%+期末考试成绩30% 八、参考教材: 1.马琳、王移山.高职应用语文教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聂凌燕、刘秀华.文学与人生 校本教材 3.阮航.文学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邹永常. 文学与人生[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悦读》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悦读》课是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通识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有力补充,并与《大学语文》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集知识、兴趣、素质培养目标于一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传承优秀文化,铸就人文精神。因此,本课程本着体现人文性、审美性、科学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并力求凸显四者融合的特色,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同时融进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呈现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科学性、工具性和开放性。并坚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线,精选蕴含着人类最宝贵、最优秀文化精神的经典作品,使学生在“悦读”中欣赏经典,在审视和鉴赏中,了解中国文化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掘人文精神,探讨人生价值,树立人生信仰,拓展语文素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阅读习惯,培养职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自学能力、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感悟,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技”并修、和谐发展的人。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准确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文学作品,能读懂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口语交流和写作中,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思想、情感、观点等;培养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文学分析鉴赏能力,能够阅读、分析、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2.通过阅读、理解作品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去理解作品,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探究,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探究质疑精神、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方法、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与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唤醒其道德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其健康文明的习惯与道德意识,铸造其人文精神,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培育其文化自信,提高其整体素质,做到“德技”并修,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在情感、毅力、意志、信念、伦理上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六个模块组成,分别是“绪论”、“思想文化(哲理)名著导读”、“文学(小说)名著导读”、“历史文化名著导读”、“生活文化名著导读”和“科技文化名著导读”,采用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 这六部分内容以中外文学(小说)经典名著和生活文化经典名著为主体,以思想文化(哲理)经典名著和历史文化经典名著为辅、以科技文化经典名著为补充,这五方面内容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教学内容侧重于挖掘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和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外优秀文化的介绍,从启迪学生的思想、心智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教学,使《悦读》课教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相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四、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语文教师、有此方面专长的老师 授课对象:高职一年级学生 五、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32 学分:1 六、教学方式:采用“课前引导、精讲作品、启迪感悟、课堂小结、延伸拓展”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古今贯通、中外对比)、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七、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出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40%+作业成绩(探究性作业)20%+期末考试成绩40% 八、参考教材: 1.马琳、王移山.高职应用语文教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聂凌燕、刘秀华.文学与人生 校本教材 3.阮航.文学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邹永常. 文学与人生[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